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:吕易欣
2022-08-10来源: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
个人简介:
吕易欣,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学生,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成员。喜爱书法绘画,书法作品曾获得2021年第六届“笔墨先锋杯”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。2019年至今在《人民周刊》《意林》《经典美文》《语文报》《疯狂作文》《品读经典》《少年先锋报》《作文周刊》《中学生学习报》《作文指导报》等国家级、省级报刊发表作品30余篇。曾获第二十三届“语文报杯”中学生主题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1次,获第十六届(2020-2021)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山东赛区初中组三等奖 1次。
获奖理由:
吕易欣是一个文雅、有内涵的女孩。她善于观察和体验,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常常有着细腻而独到的思考,能够发人所未发,见人所未见;她个性执着而深情,对于家乡文化、家族历史,她不但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,而且还能主动地了解其历史,掌握其细节;与此同时,她还特别热爱读书,善于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这些都对她的写作能力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,使得她的文章显得更有内涵、有特色。相信沿着样的道路继续前进,吕易欣一定能成为更优秀的写作者。
佳作展台
石头记
石头,是北方乡下最普通而又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它是建房造屋的原料,庇佑着人们免遭风霜雨雪的侵袭;它在村口站成一块村碑,岿然不动,不知定住了多少游子飘摇的魂。它卧在田野里,也立在河滩上,本本分分,安安稳稳,不争不抢,不妖不媚。
姥爷的乳名,叫小石头。
听老人说,姥爷的生日是正月初十,那天正好是石头神的生日,所以起了这个乳名。说起石头生日,这倒是别有趣味的一天。流淌在农民骨子里的对石头等万物生命的敬畏的血液,每到这一天就肺疼起来。乡下至今保留着这样的风俗“三不动一拜”——家里的石磨石碾等石器不能动;用石头堆砌的房子不能动;不能开山打石。每每这一天,村里的石碾旁比平日还热闹:乡人虔诚地点上香,双手合十,眼眸微闭,口中念念有词,似乎是在感谢石头神,赐予人们石头以供生产生活。从石器时代到现在,石头历经了一段段千秋岁月,谱写了一个个壮丽神话。但依旧那么普通,那么简朴,那么低调。
姥爷是爱石的。家里、小院里,都有他收藏的石头,或粗糙,或光洁,或圆润,或奇形怪状。他养石,既水养,也油养,看到他常常伫立在石头前默默凝视,我也不知他养的是石,还是心性。
据说,姥爷是水命的,而水可以润石,恍恍惚惚,我觉得姥爷在命中,好像与石头确实有那么点关联。
我们眼中的姥爷,就像石头的外表一样,普通、简朴。苦日子曾经压得他难以喘息,所以他不敢挥霍现在优厚的条件。穿过的衣裳一穿再穿,不舍得扔。鞋底掉了,他说:“别扔,拿火烤烤,肯定能再粘上,原来都是这么办的。”姥姥却很无奈,那一双鞋都快烂得不成样了,早就可以“下岗”了。就算要粘,用现在的胶水粘粘不就行了?说他,又不听,姥姥只能兀自叹息。在他眼里,浪费就是犯罪,无论是衣服,还是食物。
同时,他又有着石头的坚硬,刚强、倔强,就像乡村里常说的“很有牙关劲儿”。他过惯了苦日子,推碾推磨,十几载光阴,忍过冬天彻骨的寒意,也熬过夏夜的酷暑难耐,造就了一副面对苦难不低头的傲骨。一盏马灯亮着微弱的光,照着一个不屈的灵魂。他咬着牙,抓着辗杆,身体前倾,不见石碾停下,只见少年长大长高,一圈一圈,不似当年瘦削。累了,就把胳膊压在辗杆上,用胸部推着;实在困了,他就暂时停下,随便在一边找个地方,一骨碌就躺下了,稍稍放任一下自己困倦的眼皮。但是,也就一会而已。他不久就会撑着爬起来,继续一圈一圈,一圈一圈……天明推不完,会影响大人早晨出工、兄长上学,但是他从未懈怠,也没有一句怨言。岁月沧桑,曾经吃过的苦,在他黝黑方正的脸上刻下沟沟壑壑,让他看起来愈发严肃倔强。我最怕他板着脸训斥人,横眉冷对,言语如锋,虽不带粗俗脏字,却句句诛心。那时我才感受到石头的硬,紧锁的固执,像化不开的坚冰。
但是石头不完全是坚硬的,它最初是炽热的岩浆,经过外界的环境冷却、高压才最终变得坚硬。姥爷也非从小就“硬”,他内心有炽热的部分,有丝丝柔情,只是被生活磨砺成了坚硬的外表,以致他不习惯展露他的内心。他的炽热柔软,都体现在行动上。他对其他人总是严厉相向,但对我,却常常表现出少有的温柔。不知是不是因为隔辈才格外亲。我小的时候,他常常拉着我的手,沿着故乡的淄河水畔漫步。那时候天幕黯淡,星子在夜空中闪。他给我讲他的童年,讲着讲着就沉默了,沉默一会就又笑了,一对横眉舒展开,嘴角向着脸颊使劲咧去。一旁的植物随风起舞,风中带了些甜丝丝的花香,静立的石头也忍俊不禁……
而现在我每次回乡看他时,我总愿意把好吃的先填到他嘴里,我也愿意挽着他,看他一面掩着笑意,嘴上怪着“哎呀,多大了”,一面在乡人面前又稚嫩地扬眉吐气。
姥爷又是很有灵气的,上学的时候一向成绩优异,还靠着临摹自学了一手好字,写得一手好诗。甚至年过花甲也笔耕不辍。只是粗黑的铅笔换成了光滑的钢笔、亮亮的鼠标,心志未改,心意未变。记得回老家时,他的眉头正纠结斟酌着电脑里的文字,身体前倾得仿佛要钻进去。我按住他的肩膀,使他靠上椅背,他于是很欣喜地转过脸来,眼眸里闪着亮亮的光,他说,我念给你听,我说,好啊。他的声音里颤着旧岁月的回忆与情,听到的那一刻,好像有一脉深入我心。可能这就是对文学的共鸣吧。
古碾
“我要收藏一盘古碾
哪怕它已经遍体鳞伤
残缺不全
……
毕竟——
它已经渐渐老去
给我们留下的是
久违的乡愁
丝丝的眷恋
……”
我曾笑言,他哪里是一块石头,明明就是通灵宝玉,只有宝玉才有写得这么有灵气的诗。他却说,自己不愿做那宝玉,只想做一块石头,一块最普通的乡下的石头。
也对,姥爷扎根大地,扎根乡土,历经岁月沧桑,活得坚强倔强,却又明媚昂扬,他本来就是乡间的石头——乡下最朴实、最忠诚的孩子,我们最信任的依靠。
听姥爷说,我们长自华北乡下,本就是有了石头本性的儿女,血脉相连,骨格坚硬,气节昂扬,走在尘世间,不慌不忙,不妖不媚,冷暖自知,干净自尝;有了石头的本性,内心是炽热的,外表是坚不可摧的,谦虚内敛,稳重担当;有了石头的本性,恋恋那些烟火日子,我们的身上带了一种平凡而灿烂的光。
我也愿意静立在乡野边,听草间秋虫的鸣唱,任凭晚风轻轻拂过,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好似越来越重,慢慢地,慢慢地,沉下去,切身感到了泥土的湿润。我愿化作一块乡野的石头,做那乡下最朴实的孩子、大地最坚定的守候,就立在村碑旁,安安稳稳,心不动亦不乱,提醒着你:相思难表,梦魂无据,惟有归来是。
(参评作品)
我准备好了
我的故乡坐落在山东省中部。有一江淄水流过故乡,流过古齐的古都。它携着太公垂钓、田忌赛马的历史剪影, 裹着高粱酒隐隐的香气,滚滚东流。虽然现在我在外求学,但是那河畔坐落的民居、人潮涌动的集市,还有随风扬起的垂柳丝绦,无一不牵起我眷乡的情思。
我是华北平原的家乡上长大的孩子。家乡是我的根脉所在。
家乡有着厚重的历史。我们算是齐国的子孙,在这片土地上,在淄水的滋养下,经历世世代代。我的姥爷算是老一批的建设者,早就准备好了去贡献自己的力量。那时艰苦,马灯的火焰在黑暗里摇曳,玻璃罩上映出一张不屈的面孔。他推着磨,一圈一圈。累了,不想停,仍是一圈一圈。眼皮困到打架,手没了力气,用胸顶着推,咬着 牙,又是一圈一圈……不见他停下,只见推磨的瘦弱少年长大长高。渐渐的,斗转星移,日月变迁,在一批批建 设者的努力奋斗下,故乡换新颜。现在的它看起来富足、安定。麦田里喷洒农药的无人机,在空中勾勒出欢快的轨迹……
但是我生在新时代,自然有新一代青年的责任。自我离开故乡求学起,我就做好了思想准备:未来我要回故乡。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新乡村建设者,建设自己的故乡,推进祖国伟大事业。可能忙碌,但是知足。冀以尘雾之微 补益山海,荧烛末光增辉日月。
虽然我在外地上学,但是每年假期,我都会回到故乡,穿上自己的红色马甲,让背后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:“尊王攘夷,雄霸天下”。
“齐文化博物馆志愿讲解员”。
在故乡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之际,齐文化博物馆的游客却渐渐稀少。我不愿乡人忘了本,忘了根。我也希望古燕 地、楚地、秦地的子孙能知晓我故乡的文化。只有相互了解,才能共同繁荣,走向的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自 信,民族的文化复兴。作为服务博物馆五载的志愿讲解员,我想,让人们坚守我们的文化自信,实现古文化的复兴,作为青年,我准备好了。
外出求学时,我听说家乡那方老戏台已然破败,不见当年繁华。也是,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,大家已经很少聚 在一起看戏了。物是人非事事休!我静默,久久不言。若是聊斋俚曲消失了,还有哪里能安放乡人的灵魂?民族 戏曲文化不能少这一味。这个下午,窗外细雨蒙蒙。那该是一滴滴湿漓漓的灵魂,窗外在喊什么?聊斋俚曲不能 在故乡消失。我要尽我现在所能推广它了。我凭着自己的记忆,再加上从网上调出的片段,配着婉转的音乐,一 点点去学。戏一折,水袖起落。我来回踱步,大步起、小步落,抬臂、伸手……不像。
我懊恼地叹了一口气。坐下歇息。音乐里的笙箫声仍在响着,曲调婉转,却听着又有几分悲凉。窗外的雨丝淅淅 沥沥地下,我却仿佛听到隐隐的流水声,像是回到了故乡。秋风吹着旧梦,吹走它的朦胧。老戏台的荣华岁月, 是锣鼓阵阵、丝竹盈耳、笙箫不绝。那段岁月是浴在朦朦胧胧的橙光里的,天上的星子是它的点缀。曾经的戏班子,他们可能不久后就来,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来……细雨蒙蒙,愁绪点点,浸染我心。渐渐地,我像戏里的方 鸿渐一样思乡了。我重新起身,怀着那眷乡的情思,挥袖,水袖起落,好像增添几分沧桑。我来回踱步,大步 起、小步落,抬臂、伸手,唱,唱的是深深的眷恋,怀着方言琅琅,越是熟悉,越是感伤。念,念出的是希冀的 夜夜的月圆……我和俚曲仿佛融为一体。最初不识曲中意,曲终已是曲终人。只有情至深处,才会有这样深刻的 感受。我坐下,把衣服谨慎的收好。在今年的元旦晚会上,我把俚曲唱给了班里的同学。他们神情专注,眼眸里 我读出了感动之意。那一刻,我有丝丝的欣慰。推广俚曲,让它活在人们心里,我准备好了。这是民族古典文化 的复兴。
农业,民之根本。故乡位于华北平原,虽然各种科技在家乡已经初显神通,但是,还不够。我想让它“粟如丘 山”,我想让它呈现出一种科技时代的新气象。“科技兴农”,早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根。但是这条路绝非容易。我必 须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。仅仅是积极、专注、认真还是不够的,更要怀有创新精神,钻研、质疑……我逼着自 己多去问几个为什么,多去想这题还能怎么解,为什么还能这样解……我不止一次听到老师说我:“这姑娘,真 有一股劲。”我以此为动力,哪怕已是凌晨,我也不想放弃。心底的火永远不灭,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。怀揣着 梦想,当我戴着共青团徽走在校园里时,我感觉自己全身被披上了一层灿烂的霞光。因此脚步更坚定,斗志更昂 扬。为了将来去学习更为深奥的知识,将来回到故乡推进建设,我想,从高一开始,我准备好了自己最好的态 度、最坚强的斗志。
我不止一次梦到过自己未来的样子。那时我仍是意气风发,站在淄水畔,用乡音深切地唤一声:“淄(zhi)河 (huo),我回来敛!”而那粼粼的水面微微泛动,像是它真挚而欣慰的笑。
我是华北平原的故乡里长大的孩子,是淄水滋养的孩子,是齐国先民的后世。我更是重点中学的学生,是新时代 的共青团员。在时代的呼唤下,我愿于未来投身家乡,做淳朴、坚定、不忘文化、敢于创新的新乡村建设者,推 动民族古典文化复兴,推进祖国伟大事业,生活忙碌,但是热切、知足。
千般荒凉,以此为梦。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(决赛作品)
- 上一篇: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:赵婕妤
- 下一篇:全国十佳小作家:闵诗睿
-
教育部公布2022—2025学年 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通知
-
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启事
-
教育部公布2020-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
-
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—2021学年 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
-
赏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立君的散文
-
17年17届“叶圣陶杯”新作文大赛获奖精选图书出版发行
-
喜报来啦!十七届叶圣陶杯十佳小作家张天娇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
-
中国校园文学馆征集资料启事
-
《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》问世
-
《中学生》杂志“新作文高中月刊”征稿启事
-
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泰州溱湖成功举办
-
第十七届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山东赛点成功举办
-
第十七届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河北赛点成功举办
-
第十七届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湖南赛点成功举办
-
第十七届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江苏赛点成功举办